您好!欢迎访问广州凯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官方网站!
一站式服务

咨询补贴热线

19830704689

新闻动态
员工下班后微信办公算加班吗?法院:企业需支付员工3万元
来源: | 作者:广州凯东知识产权官网 | 发布时间: 2023-08-15 | 31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“下班了,但又没完全下!”


“突然领导说要什么什么文件,我只能在家里弄了。”


越来越多的人发现,虽然自己已经离开了单位,却还处于工作的状态。手机中各种即时通信软件保持在线,用人单位可以随时通过微信等聊天工具向劳动者下达工作任务,或利用远程办公软件随时召开工作会议。


更让劳动者难以接受的是,这些工作很多时候还不能算得上是加班!相反,如果不及时回复,劳动者就会受到指责。甚至会被老板以“不服从工作安排”为由进行开除!



如今的通信科技越来越发达,随之而来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越来越模糊。


沟通联络的便捷化打破了传统工作场所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,造成工作时间不断“渗入”劳动者休息时间中。用手机处理工作、保持在线回复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工作常态。


“离线权”形同虚设


尽管专家提议制定了所谓“离线权”:


就是除法定或约定之外,劳动者在非工作时间,有权拒绝通过数字工具进行工作联络或处理相关工作事宜,并不得因此遭受不利对待,从而进一步保障休息时间的完整性与连续性,促进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实现。


但这种过于“口号化”的东西,能够起到的作用并不大。


日前,国家司法部的一个“微信办公”算不算加班的案例,引发网友热议。


事件中,小美于2019年4月1日入职北京某科技公司担任产品运营,双方签订劳动合同至2022年3月31日,其中约定李小美执行不定时工时制度。


后因加班问题,双方发生劳动争议。李小美提交《假期社群官方账号值班表》、微信聊天记录、钉钉打卡记录,称其经常在下班后或假期,使用社交软件与客户及员工沟通,公司应向其支付加班费。


最终,经过劳动仲裁和一审、二审,法院认定李小美在微信办公构成加班,公司应支付加班费3万元。



《劳动法》对相关工作时间规定


《劳动法》规定,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、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。


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,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,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;


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,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,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。


按照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,支付加班费的具体标准是:在标准工作日内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,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;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,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;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,支付不低于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。